2021年7月19日,钧达股份发布《重大资产购买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称,公司拟作价14.34亿元购买上饶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泰科技”)51%的股份。交易完成后,钧达股份将形成“汽车零部件+光伏电池”的双主业体系。
一次商业操作,却被业内评价为“蛇吞象”。其主要原因是,收购发生时,钧达股份的年中货币资金只有1.52亿元,营业收入只有5.95亿元,而捷泰科技却是超14亿的作价。
那么,钧达股份究竟是何来头?又是如何做到的?
汽配家族深交所上市
钧达股份创立于2003年,主营业务为汽车塑料内外饰件的研发等,产品涵盖汽车仪表板、保险杠、门护板、配集成等,创始人为海南人杨仁元,其妻子陆惠芬、大女儿陆小红、二女儿陆玉红、三女儿陆小文,女婿徐晓平、徐卫东、徐勇,外孙陆徐杨都持有公司股份,是典型的家族企业。
来源:钧达股份年报
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2017年,钧达股份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但上市后的钧达股份并没有迎来业绩上的突飞猛进,反而在中美贸易摩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环保标准切换以及行业竞争态势加剧等众多不利局面影响之下,主营业务持续下滑。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2020年,钧达股份净利润分别为6744.26万元、4183.17万元、1722.71万元、1354.64万元。
业绩下滑进军光伏
巨大业绩压力之下,钧达股份开始“瘦身”,并尝试开拓新赛道。
2020年12月1日晚间,钧达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向杨氏投资或其关联方出售重庆森迈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苏州新中达汽车饰件有限公司两家子公司100%股权,出售价格为17018.03万元。本次交易完成后,预计增加公司本年度净利润130.37 万元。
“瘦身”对钧达股份2020年归母净利润不亏损起到了重要作用。2021年2月19日,钧达股份发布了关于增资参股上饶市弘业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弘业新能源”)暨对外投资的公告。公告称,钧达股份将向弘业新能源增资人民币1.5亿元,并签署相关投资协议。增资后将持有弘业新能源12%股权,成为其第三大股东。而在此之前,弘业新能源的第一大控股股东则为捷泰科技,持有54.55%的股份,而此次增资后,捷泰新能源持股比例降至48%。
当时的弘业新能源,正在建设年产5GW高效太阳能大尺寸(182mm及以上尺寸)电池项目。这也被视为钧达股份全面进军光伏行业的第一次试探。
“蛇吞象”收购引争议
增资弘业新能源的5个月后,也就是2021年7月,钧达股份再次发布公告,拟通过支付14亿元现金的方式,受让捷泰科技51%的股权,成为捷泰科技的控股股东。然而截至2021年年中,钧达股份的货币资金只有1.52亿元,营业收入也只有5.95亿元。
这场“蛇吞象”的收购引来了深交所的高度关注,要求企业说明情况。
对于竞买资金的来源,钧达股份称,将通过银行并购贷获得约6亿元现金,已有多家银行同意,由当地政府对并购贷进行担保。另外原来的募集资金仍有1亿元左右,且大股东会对此次竞买提供支持。钧达股份所说的大股东,包括杨氏家族、上饶国资和苏泊尔。在增资弘业新能源的过程中,三大股东也曾经深度参与。
尽管对资金来源进行了说明,但部分中小股东仍然心存疑虑。
争议声中,2021年9月26日,捷泰科技还是收到了上饶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具的《公司变更通知书》。这也意味着,捷泰科技的股权过户工商登记手续办理完毕,正式成为了钧达股份的控股子公司。
百亿投资再引质疑
收购完成后,2021年12月24日晚间,钧达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捷泰科技与安徽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于当日签署协议,计划在当地投资约11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70亿元,建设16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项目。
根据公告,该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8GW,计划总投资约5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35亿元,计划用地约400亩;二期计划总投资约5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35亿元,计划用地约300亩。
公告一出,再次引来众多质疑声。有业内人士表示,截至当年三季度末,钧达股份总资产27.40亿元,账面货币资金约0.60亿元,长短期债务合计为4.19亿元,其中短期债务2.17亿元。
相关数据显示:在现有资金无法覆盖短期债务的情况下,钧达股份仍然要筹集高达112亿元资金建光伏电池,这些钱从哪里来?
面对质疑,钧达股份表示,投资资金来源于公司自有或自筹资金。
据了解,上述项目采取政府代建方式,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来安汊河经开区管委会负责按照捷泰科技提供的图纸建设厂房及其他配套设施,并免费租赁给后者使用6年。第七年至第九年,捷泰科技每年回购来安汊河经开区管委会建设内容总额不低于25%,第十年一次性回购完毕。不过,捷泰科技注册的新公司须向来安汊河经开区管委会所在地基层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且经营期限不少于15年,新设项目公司还应由捷泰科技全资或控股。
“政府代建确实可以缓解钧达股份部分资金压力,但生产设备、原材料等仍然需要拿出真金白银,仍然存在巨大的筹资压力。”尽管质疑仍在,不过最新的媒体报道却表示,如果一切顺利,通过这笔收购,钧达股份有望成为一家聚焦于电池业务的公司。
伴随着争议成长的钧达股份,不知道这次会有怎样表现。
原标题:“蛇吞象”之后再投112亿 “出走”汽车零部件光伏新军引质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环球光伏网-太阳能光伏产业门户新闻网站!”,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环球光伏网-太阳能光伏产业门户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