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河南省公布了“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第一批)”,全省共有15个产业集群入围。其中,许昌市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名列其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仅是迸发创新与活力的高地,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阵地。许昌市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为何能够入选“省榜”?
这主要得益于襄城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实现从煤炭“黑色经济”到煤化工“循环经济”、再到实现硅碳新材料“绿色经济”的蝶变,走出了一条循环高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近年来,襄城县抢抓平煤神马集团产业布局调整的重大机遇,不断加强与平煤神马集团的深度战略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循环经济。
“延”出价值链。通过项目带动,大力推动向采煤炼焦之外的产业链延伸,累计投资超百亿元,建成了210万吨重介洗煤装置、7.63米大容积焦炉、20万吨二甲醚、10万吨甲醇、10万吨苯加氢、6亿立方米煤气制氢、1.2万千瓦煤气发电、30万吨焦油深加工、干熄焦余热发电等煤基化工基础产业项目,焦炭产量由32万吨增至300万吨,衍生出化工产品30多种,形成了由原煤入洗、中煤发电、化产回收、煤气综合利用、焦化副产品全部循环利用的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吃干榨净”煤炭价值。
“补”出新动能。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建设发展格局,精准定位主导产业,打造千亿级硅碳新材料产业发展集群,被列入《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和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高标准编制了《河南中原硅碳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划》,先后谋划并实施了首山热能、年产20万吨环己酮等重大项目,到2023年,将建成30GW太阳能电池片“超级工厂”,形成与中国尼龙城深度融合、错位发展的“豫西南工业长廊”。
“强”出竞争力。紧盯新材料、新技术发展趋势,通过焦油深加工与碳素产业对接,氢气制硅烷与光伏及电子产业对接,将单一的煤焦化产业链延伸扩展到煤基尼龙、煤基电子、光伏新材料产业,从低端的煤炭一直延伸到了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领域,打造世界级高端煤基化工产业链。
通过焦油深加工,衍生出了“煤焦油—煤沥青—针状焦—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煤焦油—煤沥青—中间相焦—电池负极材料—锂电池—储能电站”“焦炉煤气、粗苯—环己酮、环己醇—己内酰胺—尼龙产业”3条碳材料产业链。目前,总投资20多亿元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压型、焙烧、等静压等项目建成投产,被五部委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投资13亿元的针状焦项目已建成,打破美日等国家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高端针状焦市场空白。
通过高纯氢气合成高纯硅烷,打造了“硅烷—颗粒硅—单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电站”“硅烷—电子级(区熔级)多晶硅—晶圆片—半导体材料”“气凝胶—高温保温隔热板绝缘毡、弘暖纤及其他产品用”3条硅材料产业链。目前,3600吨高纯硅烷气项目建成运行,打破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电子级多晶硅项目扎实推进,区熔级多晶硅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此外,襄城县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持续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着力打造全国县域科技创新高地。实施光伏轻质基板、500MW屋顶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储能电池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打造全国光伏新能源生产基地和全省屋顶分布式光伏运营中心,形成产值破千亿元的光伏产业生态。
与此同时,襄城县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2个,真正实现了“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其中,硅烷科技生产硅烷气产品纯度可达9N级,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扭转了我国高纯度硅烷气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环环相扣,链链生金。一个个流金淌银的产业链条,一个个活力四射的新兴产业。目前,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已达到25.56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80亿元,入驻规上工业企业74家。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环球光伏网-太阳能光伏产业门户新闻网站!”,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环球光伏网-太阳能光伏产业门户新闻网站!